還記得跨年煙火策畫人蔡國強沒實現的創意嗎?在夜空中打出大大的三個字:別吵了!當時為避免這麼直白的表達方式激起不必要的政治爭議,讓台灣的夜空少了這三個字;事隔三個半月,許多民眾竟又有了相同感覺,只因日本芮氏規模九的強震,震出民眾對台灣媒體播報災難新聞的不滿。
日本震災發生後隔天,網路上即廣泛流傳一篇作家米果的網文〈日本八.九震災教我們的事〉,文中對比日本公共電視NHK的報導:「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醒海嘯的正確訊息,即使某些主播跟記者的聲音有些顫抖,但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跟全球日本人都很注意這些消息,他們必須鎮定,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所以沒有災民呼天喊地的畫面,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的搞笑,但是對於訊息傳遞、政府政策發布,甚至每隔幾分鐘就提醒觀眾注意安全,NHK真是個讓人欽佩的媒體。我猜,他們一定做過很多準備,面對災難,他們要呈現怎樣的報導方式,要確實傳遞訊息,卻不能讓閱聽大眾陷入焦慮,也就是加深所謂的『創傷症候群』。」
拿NHK與台灣電視台相比未盡公允,畢竟NHK是每年拿國家千億預算補助的公共電視台,災難發生,NHK自動加入政府動員體系;此外,日本還是堅拒收視率調查的國家,電視台製播節目不必受到收視率左右,不論連續劇或綜藝節目,質感都格外優良,也受到觀眾歡迎。
相反的,台灣的公廣集團從催生開始就受到政治力干擾,人事爭議經年,歷政黨輪替迄今未歇,公共電視台曾很用心地製作過口碑佳、收視也佳的連續劇,如《人間四月天》、《橘子紅了》,然而,因為人事爭議,這些成績也成了難以挽回的輝煌歲月,只能留下記憶。還有很多,連記憶都沒有,以莫拉克風災為例,公視新聞做得極佳,甚至後來被援以為許多紀錄片素材,但是,莫拉克風災發生時,公視卻幾乎不是觀眾的收視來源。
當我們的收視習慣已經被有線頻道制約,有線頻道又被收視率調查制約時,觀眾邊看邊罵,到底該怪誰?有線電視台不想做出有質感的節目、專業而冷靜地播報災難新聞嗎?有新聞台找的「專家」竟是命理師、星相家,甚至政治評論名嘴們都成了預測下一次巨震發生在何處的「專家」,同一時段,有新聞台專業地聘請大學地質系教授給民眾正確的地震海嘯知識,新聞主管就得面對收視率只有友台一半的壓力。
「災難在哪裡,記者就在哪裡」,是媒體專業信條之一,戰地記者甚至可為他國的戰爭犧牲性命。值得嗎?這就是記者的工作和人生價值!再以莫拉克風災為例,媒體成為協助民眾通報救災的重要管道之一。少數主播或現場記者不得體的問話方式,高亢而近乎興奮的音調,或者讓記者泡在水中大呼小叫,讓觀眾不忍卒睹,這和媒體生態的惡化有關,類似情境絕對不可能出現在老三台時代。
台灣媒體做不到秩序與專業的採訪嗎?在日本震災的避難所現場,一律昏暗不見光,專業攝影都知道,那是對避難者的尊重:不可打燈。在羽田機場媒體緊跟著台灣救難隊,機場工作人員拉出一個「ㄇ」字型採訪區,媒體一度抱怨「拍出來畫面不好看」,但最終還是得配合機場的要求。
日本歷經強震後,始終不放棄的堅持,就是「秩序」,因為這樣的堅持,讓日本在災難現場拉出極大的封鎖線,輕易不能越雷池一步,這與台灣記者的採訪習慣大大不同,為了在禁止攝影的東京機場採訪撤離的台灣留學生,還讓日本警方出面維持秩序。最後,日本政府透過我駐日代表處,懇請外籍記者撤出災區,以免影響救災,台灣媒體還是配合了。
台灣媒體不是做不到秩序,只是在台灣,沒人告訴他們:媒體有採訪天職,但是,媒體的工作還是必須尊重當事人的尊嚴。這一點點基本要求,應該不分公共電視或民營電視都可遵守,也該遵守。日本巨震創痛猶在持續,台灣媒體要學習功課還很多,NHK做得到,台灣媒體沒有道理做不到。
2011-03-16 中國時報 社論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31600005.html
被批不如NHK 台媒:經營模式是關鍵
針對日前由一名工程師所撰寫的部落格文章「日本8.9震災教我們的事」批評台灣媒體常戲劇化報導災情、不尊重災民,華視經理林淑卿受訪時強調,該台報導時均能堅持媒體素養;八大新聞台主任程禹杰則表示關鍵是台媒與NHK經營模式不同,必須面對營收問題;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則認為媒體機構與記者應負大部分社會責任。
林淑卿表示,華視在地震剛發生時就報導日本政府救災措施,也向NHK報導手法學習。她表示,日本地震剛發生時,華視除了報導災情,也報導日本政府如何救災,同時借鏡日本媒體報導方式,持守應有媒體素養。
八大新聞台主任程禹杰提到,NHK是國營電視台,在硬體設備上有國家財力支援,不像台灣商業媒體競爭激烈,且其自律能力與人民特質相關,民眾不應就呈現方式單方面批評台灣媒體。相較於NHK,台灣媒體在激烈競爭下須面對營收問題,不容易做到完整的全面性報導。
另一方面,日本媒體一貫基調是冷靜處理,其媒體的自律能力與國家民族精神有關;台灣自解嚴後,強調百花齊放、民主優先,媒體所呈現內容深受時代洪流影響,但新聞自律委員會已致力於促進台灣媒體自律能力。他提醒,民眾在批評台灣媒體時,應考慮媒體經營的核心問題。
中視新聞部主任曾喜松則表示,台灣的媒體生態確實有需要改進之處。此外,針對理性報導目前在台灣的接受程度,曾喜松認為,不是所有的觀眾都喜歡羶色腥的誇張式新聞,大多數的觀眾傾向支持較客觀的理性報導。
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說,媒體人的素養,應由媒體機構負80%的責任。他認為,NHK的媒體所有權與經營模式,不同於台灣商營媒體,是最根本的問題;其次,台灣國營的公共電視其實表現也很好,但是大部分的商業媒體察覺,當新聞內容被戲劇化處理時,觀眾收視率就會提高,如此惡性循環就如同「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難以歸咎於某一方。
媒體人素質的低落,不是記者個人的問題,而應由媒體機構透過考核、訓練來把關,「但是,我也必須鼓勵媒體人追新聞不遺餘力的精神。」她也表示,自從新聞自律委員會成立以來,台灣媒體已有改善。
【台灣醒報╱記者張亞萱、王思安╱台北報導】2011.03.14 06:31 pm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6210339.shtml
日本的痛 讓台灣學會反省
為化解國內民眾對核能發電的疑慮,過去台電都帶著核能電廠所在的地方代表人士及媒體到日本參訪核電廠,台電認為日本的核電廠核能安全貫徹到底,非常謹慎。但這場世紀大震後爆發了「核災」,不只毀掉日本多年來建立的核安形象,也挑戰核能發電乾淨安全的神話,後續原能會、台電及整個馬政府面對的難題將會是反核四的力量可能再度興起,能源、電力政策如何走下去,這得靠政府的能力及智慧。
日本福島核電廠的「核災」是一堂非常嚴肅的核安課程,他國的苦痛卻讓台灣有一次難得的幸運反省機會,此時該是要徹底檢視、檢討台灣核能發電安全的時候。
雖然台電強調現有核能電廠的安全防護設施比日本好,但假設規模9.0級大地震發生在台灣鄰近海域,再加上10米高的海嘯,我們的核能電廠承受得了嗎?
台電說,高處的氣渦輪發電仍可緊急發電,且廠內還有4萬加侖深水池,可提供冷卻水,但屆時的實際情況會如此那麼樂觀?
台電核二廠曾經發生魚群湧進冷卻水的取水口,導致兩部核能機組不得不停機的情況;而以前颱風發生時,由於大浪帶來大批漂流物,堵住取水口,也曾導致機組降載發電。試想,如果是大海嘯侵襲,冷卻水還會正常取得?
另外,4萬加侖的深水池看似有足夠的冷卻水,但深水池的抗震強度如何?萬一被震裂,那還有冷卻水嗎?
不過,台電很幸運,此時日本核電廠所發生的經驗,正可以逐一拿來檢視現有台灣核電廠的安全,並做最徹底改善,台電應該要有志氣,如果有可能,應該要將「核安」做到讓日本的電力公司到台灣取經的地步。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曾桂香/特稿】2011.03.14 02:56 pm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6209794.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