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承辦的「2012台北詩歌節」,即將於10日20日(六)至11月11日(日)在台北各處「遍地開花」,「影像詩」及「聲音詩」徵選活動則是自8月21日(二)展開,預先為此一詩歌節慶募集創意。
世界上充滿各種先天、後天的障礙,將人與人阻隔:族群、性別、階級、城鄉、政黨、宗教、強權與弱勢、主流與另類…...能造成認同的集體價值,也可能自成藩籬,形成圈囿。而文學與藝術,最終目的就在促進交流,超越世俗的區隔,讓人們彼此能更為理解、體諒、寬容。詩詠嘆風景與人生、表現情感與理念,本是溝通人心的隱密橋樑,然而隱密的路徑也往往歧路亡羊,造成欣賞的障礙。要讓詩打破世間的障礙,首先也要打破人們與詩之間的障礙。
於是,2012臺北詩歌節,提出「詩,無障礙」的命題。以各種跨領域的文學活動,泯除藝文類別的藩籬,倡導文學無障礙(古典與新詩、國內與國外、詩人與讀者、小說散文與詩)、族群無障礙(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新移民)、空間無障礙(將詩送進鄰里巷弄、學校監獄)、心靈無障礙(平等對待所有障別,活動提供手語 / 字幕服務)。
今年的講座進行方式是「遍地開花」,選擇臺北城中的特色店家,落實有品質的街區文化追求。還首度開發民生社區、啟明學校……照顧到不同的藝文需求。同時,規劃不同障別藝術家同臺演出的開幕詩會、詩人與讀者近距接觸的「愛麗詩的午茶約會」、女性與同志詩為主的「女書公休詩劇場」、透過詩與音樂呈現臺灣過往30年變遷軌跡的「為你寫一首詩/歌」音樂會,都是針對今年主題的特殊設計。
除了形成臺北詩歌節傳統的「影像詩」徵選,今年從視障朋友對詩的需求出發,展開「聲音詩」的徵選活動,並將入選詩作透過城市巷弄店家特設的水管裝置,播放給行人過客實地體驗聆聽的感受。去年大獲好評的「詩的自動販賣機」更推出線上版,讓民眾在自家電腦或手機前便可參與自由書寫的冒險。
無障礙空間的普及率,是檢驗一座城市是否落實平等自由的標準,而心靈的無障礙觀念,則是文化活動與創作交流期望可以開闢的空間。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說:「如果文學作為一個計畫吸引了我,那是因為它擴大我對別的自我、別的範圍、別的夢想、別的文字、別的關注領域的同情。」這正是「詩,無障礙」的真諦。讓我們一起,由詩引領,伸出手,穿越那些泥磚與蒺藜!
詩心的光亮
在60歲以後全盲的阿根廷詩人波赫士曾這麼寫:「詩歌要回歸那古老的魔幻。它沒有定規,彷彿在暗中行走一樣,既猶豫又大膽。詩歌是神秘的棋局,棋盤和棋子像是在夢中一樣變化不定,我即使死後也會魂牽夢繫。」
2012年臺北詩歌節設定主題為「詩,無障礙」,意圖通過詩歌和詩歌的活動來探觸理想國是否可能。所謂詩「彷彿在暗中行走一樣」,詩可以是那微弱的星火,陪你探求前方的道路和記憶迂迴的小徑,詩也可以是那顆心,讓你在黑暗中仍有憑依,知道那黑暗並不能完全吞噬。
尤其是,波赫士自身就是「無障礙」的寫作者,他1955年就任阿根廷國家公共圖書館館長,對於一個愛書者、詩人、博學家而言,再沒有比目盲更大的打擊了。可是,在他的堅持下,二十年間他仍然持續以各種方法閱讀、寫作、思考。詩人本來就是障礙的突擊者、突破者,波赫士不也補充了嗎:「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那些障礙反而使他在心靈境界的拓展上更無障礙。
本屆詩歌節著眼於跨越障礙、破除界線,邀請愛沙尼亞、法國、德國、大陸、澳門等地詩人共襄盛舉,同時也針對城鄉、性別、族群、文類、職業、感官等等可能造成隔閡的因素,充分結合臺北巷弄文化特色,在不同區域的咖啡館與獨立書店舉行多場講座,拓展城市探險的可能,並有「為你寫一首詩/歌」等大型活動,展現詩與歌多年來為了消弭人間條件而做的努力。精彩可期,歡迎市民共襄盛舉。
歷屆詩歌節
http://poetry.culture.gov.tw/2012/about05.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